全国政协 河南省政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河南省智慧政协平台
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发言摘登 > 详细

关于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建议——韩卫军委员的发言

发布时间:2025年04月10日

        近年来,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,持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,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,取得了积极成效。辉县文化苑、封丘四馆一剧院等县级文化设施综合体陆续建成,“艺乐新乡 周周有戏”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渐入人心,“馨香书坊”等群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拓展,《太行之子》等精品剧目斩获多个奖项,市民夜校、民俗市集、“四季村晚”等新业态让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、幸福感显著增强,为现代化新乡建设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。但在设施建设、服务供需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。

       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欠账较多。市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滞后,图书馆具有读者服务功能的业务综合楼至今未建,评估定级在全省排名靠后。红旗、卫滨、凤泉、新乡县公共图书馆、文化馆等场馆达标率低,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乏力。经费投入严重不足,藏书匮乏落后,一定程度削弱了公共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。功能陈旧的城市规划馆、科技馆长期与博物馆“一馆共用”,导致博物馆陈列展览受限、晋级困难。

       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难以适配。一方面文化能人、文艺人才“紧缺”,乡村基层文化队伍多为村(社区)干部兼职或文化志愿者临时代管,普遍存在年龄偏大、文化偏低、服务能力偏弱等问题,缺少统一组织、引领的带头人,文化种子在基层难以“种下”。另一方面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尚未形成品牌效应,优质文化资源难以“直达基层”,基层群众仍觉得公共文化服务仅能“解需”,不够“解渴”。

        三是文化艺术创作产品缺少力作。缺少讲好新乡故事、讴歌新乡变革、叙事新乡时代、宣传“新乡精神”的精品力作,尤其是接地气有人气、留得下传得开的现实题材作品较少,难以实现作品与受众的“双向奔赴”,文艺作品繁荣文化、引导社会、教育人民的功能发挥得不够。

        为此,我们建议:

      (一)完善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建设。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,重启市图书馆业务综合楼建设项目,协调场地满足市演艺公司剧(节)目创作、排练、演出需求。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基层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,引导群众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,筑牢基层文化阵地。丰富拓展公共阅读、美丽乡村、城市商圈、文博艺术、绿地游园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和产品,打造一批群众家门口的“文化超市”。

      (二)培育发展基层文化人才队伍。深入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,开展评选“最受大众喜爱的文化能人”活动,挖掘培育一批文化能人。完善志愿者招募、服务、管理、培训、星级认证和激励保障机制,推动文化志愿服务队伍规范化发展。融合宣传、教育资源,发挥音乐家协会、教师合唱团等作用,培育更多文化能人、文艺骨干、合唱乐团,把基层文艺工作者、群众爱好者凝聚起来,培养造就一批本土化的群众文化活动“带头人”。

      (三)促进优秀文化直达基层供给。深入开展“舞台艺术送基层”文化惠民工程,利用好大广场、小剧场等阵地,以积极打造全国“四季村晚”示范展示点为引领,持续擦亮“合唱之乡”和“艺乐新乡 周周有戏”品牌。用好“新乡文旅云”数字平台,完善群众文化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,推动“群众点单”“政府买单”更好对接。鼓励文化部门与城乡基层“结对子、种文化”,引导文艺人员“走下去”,文化服务“送下去”,带动更多群众在文化生活中“当主角”“唱大戏”,让文化的“种子”在基层生根发芽。

      (四)加强文艺精品创作传播推广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全面宣传原创豫剧《太行之子》、红色电影《非凡的你》,持续打磨《人民永和》等艺术作品。聚焦黄河文化、运河文化和太行精神汲取创作灵感,创排一批诸如《老村里的新故事》等精品力作,讴歌新乡人民奋斗之志、创造之力、发展之果。加快完善市演艺公司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,壮大主流媒体对“新文化”宣传声量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推广文艺精品力作。

       (来自新乡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)

 



地址:河南省新乡市人民东路甲一号
电话:0373-3699555
版权所有: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乡市委员会
豫ICP备2021002182号-1
豫公网安备 41070202001151号